Sunday, August 3, 2008

【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】故事書V.S.大能力(上)

【內容摘錄自《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》一書,時報文化出版,汪培珽著】

自從女兒上了小學,開始對友誼非常重視。一回接她放學時,發現她的表情和平常不大一樣,追問之下,她才說起當天因為重新換座位,而新交了一個朋友小佩,但她原本的好朋友阿真卻要求女兒不要跟小佩玩,甚至要求另一個同學不要跟女兒說話。看得出來女兒的心情非常沮喪,不斷質疑著「為什麼大家不能一起當好朋友?」我於是趁勢拉著女兒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園,想要安慰她一番。

我說:「妳知不知道,阿真為什麼不喜歡妳跟小佩在一起玩?」

女兒不解地說:「不知道,而且小佩也很好啊!」

我說:「有沒有可能是阿真太喜歡妳了?所以她看妳交了新朋友,怕妳被別人搶走,才不小心對妳說了些不好聽的話?」

女兒若有所思地想著,我又說:「說不定明天她們就忘了這件事,又會跟妳一起玩了。」

說實在的,當時我只是想跟女兒聊聊天,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她「在不拋棄新朋友的前提下,又能挽回好朋友的友誼」。但是到了第二天去接她放學時,從她的表情來看,我就知道一切都沒事了。原來,她用剛學的注音符號,寫了一封信給阿真:

親愛的阿真:
我喜歡妳,我可以跟妳玩嗎?
P.S.不是只有跟我玩,也跟小佩一起玩。

「自己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難題」,這不是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,很需要的一種能力嗎?有愈來愈多定名為「如何培養孩子的大能力」、「小小孩大能力」之類的書籍出版,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;而所謂的「大能力」,則意指考試是否名列前茅、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其他能力,舉凡想像力、思考力、觀察力、推理邏輯能力、機智反應..等都在此列。

這些無形的東西或許無法直接幫助我們的孩子「考高分」,卻可能在未來面對種種人生關卡時,幫助他們更有智慧地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,少走一些冤枉路;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為這些能力的發揮,而變得更加精采。

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夠透過「說故事」而潛移默化地傳承給孩子,那麼故事書是否也能啟發孩子去發展抽象的「大能力」呢?

*想像力

故事書裡的插圖,只是內容大綱的展現,而文字描寫的細節場景,就要靠孩子自己去想像。而且繪圖雖然是靜止的,但透過文字的朗讀,在孩子腦袋中的畫面,則會有如電影般是不斷活動、流轉的。加上孩子自我想像力的發揮,他們每次構思的畫面,都可以有所變化、永遠不會相同。

推薦書目:《小真的長頭髮》、《卡夫卡變蟲記》、《哈拉老爹說故事》

*思考力

基本上,兒童故事是由「為什麼」組成的,即使是平鋪直敘的文字,對孩子小小的心靈來說,也可能充滿新奇疑問—「三隻小豬為什麼長大以後要搬出去自己住?」「小紅帽從大野狼的肚子裡出來,為什麼還是活的?」
孩子的好奇程度,超乎大人的想像,而故事書裡的「為什麼」,正好滿足了孩子熱愛探索世界的好奇心,也給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機會。有時候,故事書只是父母與子女互動的媒介,即使孩子提出的問題或許已超出父母馬上能解釋的知識範圍,但這一來一往的討論,更能激發孩子的思考潛能。

推薦書目:《哈利的花毛衣》、《想生金蛋的母雞》、《小貓逗公雞》

*觀察力

故事書的繪圖簡單時,可以訓練孩子的想像力;繪圖複雜時,則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。而且,透過一次又一次重複地閱讀,孩子對繪本的觀察力也會愈來愈仔細,甚至能夠發現繪圖中的錯誤或不合理之處。
往往當唸故事書的大人都已經被複雜的情節弄得暈頭轉向時,孩子卻可以對故事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、沒有一點混淆。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,孩子則會透過觀察衣著、造型等,去自行比對前後出現的人物。有時當故事已接近尾聲,孩子便會像發現新大陸似地,要求翻到書的前面部分,去印證他們之前對故事的疑問。

推薦書目:《巫婆與黑貓》、《家》、《貝克的紐約》

原文出處【優雅生活館

No comments: